本月上旬,第六届上海酒节圆满闭幕。酒节期间召开了“后世博看酒业发展前景”论坛,各路专家针对中国酒业现状、世博后酒业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酒业竞争环境等诸多话题上百家争鸣、各抒已见,而论坛上唯一没有争论的话题,就是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巨大发展前景。
充满诱惑力的中国葡萄酒市场是无法被抗拒的。不仅国内三大品牌已着力布局国内市场,即长城牵手世博会,成为继奥运会之后,唯一获邀参与两大最具规模盛会的葡萄酒品牌;张裕动工建设西部三大酒庄,将在五年内年产能达到40万吨,向世界葡萄酒第一阵营发起冲刺;王朝与强势资本结盟,共同打造酒窖、酒堡与全新产品等,国际强势品牌也开始发力中国,如全球最大的葡萄供应商美国星座集团、欧洲最大的葡萄酒公司法国卡斯特兄弟股份有限公司等纷纷进入中国,以期待在全面的葡萄酒市场繁荣来临时刻抢得先机。国内葡萄酒市场,酝酿着一场更大的波澜起伏,而我们准备好了么?
争夺——全球各大葡萄酒集团的抢滩登陆中国战场
事实上,国外葡萄酒品牌抢滩中国市场,是有根据的,中国葡萄酒市场,正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发展态势。据悉,世界人均葡萄酒消费水平为7升,而中国人均消费却不足1升。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愈加频繁,消费文化的不断交流,以及中国民众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巨大的增长空间显而易见。数据显示,中国葡萄酒市场近几年一直以15%-20%的速度增长,而北京、上海等高消费城市进口中高端葡萄酒市场销售量每年都维持30%至45%的增长,中国葡萄酒消费群体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扩张。据调查,2009年中国有1900万名葡萄酒爱好者,而其中有1400万是进口葡萄酒的消费者,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攀升至2100万人,增幅达到50%。2009年,瓶装进口葡萄酒总量比2008年增长约60%,从今年上半年增长势头看,2010年进口量也将大大超过去年。对此,转于cnwinenews.com在09年至今全球葡萄总产量下降,葡萄酒消费持续下滑的态势下,中国市场一枝独秀,使得世界著名葡萄酒厂商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近几年进入中国的外国葡萄酒品牌,除来自传统葡萄酒产国的法国玛茜(ROCHEMAZET)、德国黑塔(BLACKTOWER)等品牌外,还包括那些来自葡萄酒新兴国家的有力竞争品牌,如智利红蔓庄园(TARAPACA)、澳大利亚班洛克(BANROCK)等,世界各重要葡萄酒产国都抢滩登陆中国市场,把中国市场作为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战略阵地。法国两大葡萄酒产区之一的波尔多,就将中国大陆列为目前除欧盟外的第一大葡萄酒出口市场。据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波尔多葡萄酒进口数量从2000年的近20万升上涨至2009年的1370万升,共翻了68倍。2009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大陆地区仍实现7400万欧元交易额,涨幅高达40%,进口量与2008年相比涨幅高达97%,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诱惑数字。从另一角度来说,进口葡萄酒市场急速升温,国际的葡萄酒文化的引进,也有助于我国国内进口葡萄酒消费逐步走向成熟。
暗战——国内葡萄酒渠道整合态势初见端弥
进口葡萄酒大举“空降”中国,国内渠道商的准备如何呢?在进口葡萄酒繁荣的背后,却是国内进口葡萄酒经销商分散弱小的事实。近几年我国进口葡萄酒渠道现状存在着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进口葡萄酒经销商市场更多的是处于一种点状和碎片化的状态,众多的进口葡萄酒经销商犹如“蚂蚁雄兵”在市场上四面开花;
第二,受资金、市场操作能力的局限,目前大多数经销商仍然停留在招商阶段或者苦守自家一亩三分地,以赚取眼前利润为第一目的,进口葡萄酒的销售缺乏统一的规范及制度制约,价格虚高、葡萄酒炒作的情况时有发生(据近期央视媒体报道,有的进口葡萄酒甚至被炒到二十几万一瓶);
第三,大多进口葡萄酒经销商的市场策略,更多还是停留在产地品牌宣传阶段,尚未形成产品品牌,使消费者无法形成品牌忠诚,葡萄酒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了解程度不高。
布局零散、各自为战的国内进口葡萄经销商,造就了分散、不规范的市场,而较早的觉醒者,就有可能抢占市场高地,在纷乱复杂的市场氛围中脱颖而出一统江湖。进口葡萄酒渠道整合态势,已初露弥端。
事实上国内存在着许多资金实力雄厚、布局遍及全国的大型经销商,在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它们更多是处于一种暗战和准备状态。长期以来,它们从事更多的,是对市场脉搏的把握,是对自身资源的进行整合。这种低调,不失为凤舞九天前的一种蛰伏。众所周知,掌握上游核心资源,即是掌握进口酒在国内市场上的主动权。但是由于世界名庄酒的稀缺性,近年来列级酒庄就成为了国内大型葡萄酒经销商竞争的重点。同时,从去年开始,一批远见卓识的企业,开始摸索向下一级经销商降低门槛、专业运营进口酒的新商业模式。通过“直接签约酒庄,拿下总代理”,再整合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形成一个进口葡萄酒供应、采购、交易的平台,同时也为进口葡萄酒的运输、清关、保税物流、仓储配送、结算等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以目前全国进口葡萄酒代理领域的旗舰企业建发酒业为例,其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上游资源并完善了整个葡萄酒供应链流程。建发酒业与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世界六大葡萄酒集团均建立了深度合作模式,旗下品牌从2009年的5-6个,到2010年短短1年的时间内已发展到有来自10个国家的15个一线品牌,其中玛茜已成为国内进口葡萄酒第一大销售品牌。特别是近两年内,建发酒业一举拿下法国波尔多十三家列级酒庄葡萄酒的中国总代理权,打破了列级酒庄葡萄酒不设总代理商的传统营销模式,进入世界顶级酒的市场领域。此外,在中下游链条中,建发酒业也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系统、销售运营系统、物流管控系统。在全国经销网络层面,建发酒业实行扁平化的代理机制和营销策略,以省为单位,每个城市设立经理,进行重点区域市场的培育经营。此外,建发酒业还在星级酒店、餐饮、商超、酒行、团购等众多渠道设立专业队伍负责对经销商进行培训和帮带扶等工作。
随着建发酒业等国内一批颇具实力的经销商逐渐浮出水面,国内进口葡萄酒经销商领域里正孕育着一场洗牌运动。零散的、缺乏远见的弱小经销商正首当其冲,面对着巨大市场含量,必然会有更多有实力的经销商进入,而掌握更多上游资源,具备完善的产业链则是竞争洗牌中占居先机的利器。我们都知道,排除垄断因素,行业洗牌更有利于葡萄酒销售的良性发展。
演变——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主力消费群体的特点
更多的进口葡萄酒涌入中国市场,和国内葡萄酒消费力的提升密切相关,目前中国进口葡萄酒消费主力,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以往进口葡萄酒的消费者以中高端人群为主,比如老板、企业高管等,年龄阶段偏于中老年,但目前消费者主力,已扩张到具备一定经济水平、讲究生活品质的公司职员、普通大众阶层等,年龄阶段也下降到青年领域,特别是正步入中年的80后群体,已逐渐成为葡萄酒消费的主力军;从前进口葡萄酒的消费场所,主要为酒店、KTV等经营性娱乐场所,而目前葡萄酒作为节假日礼品、家庭朋友聚会及婚宴等个人消费情况日益增多;从前人们购买进口葡萄酒,更多地是关注泊来品牌的时尚及面子需求,而随着近几年葡萄酒市场的发展,中国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知识了解越来越多,消费也日趋理性,品牌、产地及产品种类、价格等成为人们选择进口葡萄酒的标准。
另外,一些葡萄酒消费群体的深层次变化,也正表明着进口葡萄酒市场的演变。根据行业分析数据显示,近几年随着酒庄酒在国内的兴起,高档红酒的消费攀升较快。2010年中国葡萄酒消费结构中,高、中、低档酒的比例分别为50%、40%、10%,其中高档葡萄酒最近3年的年均销量增长50%,酒庄酒的销量年均增长则达到100%,这说明高端葡萄酒的消费群体正日趋增加,消费市场放量增长。而以前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消费情况也有所改观,一线城市由于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等因素,市场增长速度正逐渐放缓,而二、三线城市的固定消费群体也正逐渐形成,成为新的增长点。特别是江浙一带二三级城市市场发展速度较快,温州、宁波等市场小型酒庄遍地开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沿海到内地的发展推进道路即将再次上演。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以往进口葡萄酒消费群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法国、意大利等旧世界国家的葡萄酒,而目前的主力消费群体更放眼全球,关注于澳大利亚、美国及智利、阿根廷等新世界国家的产品,他们更想体会到不同的葡萄酒文化带来的不同口味感受及品牌理念,智利红蔓庄园系列产品在国内的畅销就证明了这一点。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国外品牌还是国内厂商,无论是葡萄酒生产商还是渠道经销商,都面对着正蓬勃爆发的中国市场。上海酒节的召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后世博时代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方向的探讨新思路。机遇,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究竟谁能在潜力惊人的中国市场上成为最终赢家中的一席,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