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企业文化
  • 品酒时尚
  • 四川原酒的“起承转折”

    四川原酒的“起承转折”
    - 2011-8-29 10:12:36 -

      开篇的话:

      从2007年起,川酒的产销量超过鲁酒,跃居全国第一位,川酒驶入发展快车道。从数据上来看,四川拥有白酒生产企业6000余家,规模企业仅200余家,而中小型原酒生产企业占据了四川白酒的大部分份额,并且正朝着规模化发展,出现了高洲酒业等数万吨产量的原酒企业。与此同时,省外白酒企业也增加了自我造血(输血)的能力,或在本地增加窖池数量,或在四川直接建厂(金六福、枝江等企业)。

      相比之下,四川的中小型原酒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内部的竞争和来自外部的压力,其该如何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日前,《华夏酒报》记者奔赴四川各地,就此问题采访了有关行业领导、酿酒专家及企业代表,请他们为四川原酒的发展出谋划策。从本期开始,本报陆续推出“走进四川,把脉原酒”大型系列报道,邀请业内外人士与《华夏酒报》记者一起,探寻四川原酒的“蝶变”之路。

      相比于川酒“六朵金花”的声名显赫,四川原酒企业多年以来都显得籍籍无名,但平静的水面下亦有波澜壮阔。回顾四川原酒的发展轨迹,可谓起承转折,跌宕起伏:依托四川省得天独厚的酿酒生态资源,原酒产业在这里生长、壮大,曾有过原酒老板包“专机”参加全国糖酒会的风光,也曾因不堪五角钱的“从量税”之重而气息奄奄的没落。及至今日,四川原酒产业已经基本告别了当年的“小、散、乱、差”状况,通过规模化发展、营销模式创新、打造产业集群效应等途径,焕发出勃勃生机。

      起源:传承美酒基因

      四川的气候、土壤、微生物环境等各方面条件均适宜酿酒,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酒“基因”,它不仅培育了“六朵金花”这样的白酒贵族,也繁衍出大量的优秀地方名酒品牌和原酒生产企业。

      天府之国多美酒。以四川产区为代表和核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其独特的生态与环境特征是白酒酿造产业不可复制的天赋,是一片“被酒神亲吻过的土地”。在这种气候、地理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微生物群与土壤、空气的完美融合,造就了中国顶级白酒产区的地位。在这块中国白酒地标性区域孕育了泸州老窖、五粮液、贵州茅台、水井坊、剑南春、沱牌、郎酒等中国主流香型名酒,遂成“中国白酒金三角”。长江流域的泸州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论证:“在地球同纬度(北纬28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生态区。”为数众多的酿酒企业星罗棋布在这片酿酒的沃土上,除了众所周知的“六朵金花”等国家名酒和地方名酒,原酒生产同样得天独厚、实力雄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白酒消费市场的变迁,以鲁酒为代表的新兴势力迅速崛起,轰轰烈烈的“广告酒大潮”之下,不仅成就了秦池、孔府宴这些盛极一时的“标王”品牌,也为四川原酒打开了销路、打响了声誉。在经过上千年的集聚之后,在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美酒“基因”的力量开始爆发。

      辉煌:开启浓香时代

      “广告酒时代”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便化为泡影,但白酒市场飞速发展的车轮却不可阻挡,同样底蕴深厚的豫酒、徽酒相继发力,各领一时之风骚。在兴旺蓬勃的大环境下,四川原酒企业延续了此前几年的上升势头,不断缔造新的成功,满载原酒的罐车不停地从四川驶出,把川酒浓香传播开来。

      客观地说,四川原酒在20年前的大规模流通,为浓香型白酒在全国范围推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动力之一。

      遥想当年,各种白酒香型互有优势,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白酒市场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形成了各霸一方的格局,甚至一度发展到“县县有酒厂”、“当好县长、办好酒厂”的态势。表面看来十分热闹,却导致粗放经营、简单浮躁的原始理念笼罩着白酒行业,资源利用率低、品牌忠诚度低、利润空间低等诸多弊病,显然不利于白酒行业的长远发展,在经过了“量”的迅速膨胀之后,白酒行业需要冷静整合,寻求“质”的突破。

      经过市场上无数轮大浪淘沙般的残酷竞争,以浓香型为典型特征的川酒风格征服了消费者,川酒的优势地位也就此确立起来。在川酒的强大实力面前,一些弱小酒厂消失了,而更多的企业在冷静思考,开始创新企业机制、精心耕耘市场、扎实培育品牌文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仍走了一些弯路,交了不少“学费”,但白酒行业逐渐学会了理性的思考。

      原酒的贡献何在?由于四川独特的酿造资源,大量的中小酒厂充分利用了固态浓香型曲酒的生产优势,向全国各地的白酒企业提供了大量浓香型原酒,在各地培养了大批川酒风味的忠实拥趸,使四川风格的浓香型白酒迅速占领了全国市场,为川酒优秀品牌的全国化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了中国酒业的的理性发展。

      挫折:落后于时代的悲哀

      在肯定四川原酒在当年推动行业进步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彼时的四川原酒行业还存在很多弊病,如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质量水平参差不一,品牌效应不明显,市场运作模式单一,缺乏稳定、高效的战略合作平台等等。或者说,四川原酒前期的成功是建立在天然酿酒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是对优质资源的一种简单转化利用。而当整个白酒行业逐渐步入理性期,品牌的塑造、资源的整合、市场运作模式的创新、产品利润空间的开发等成为决定市场竞争成败的主导因素,四川原酒的理念和运作已经落后于时代,这就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白酒从量税的出台好似一记重拳,把本已病入膏肓的四川原酒彻底击倒,五角钱的税金成为彼时四川原酒“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很多企业本来利润空间就小,这样一来,其彻底丧失了盈利能力,而且生产得越多赔得越多。一夜之间,大量原酒企业纷纷倒闭,原先热闹非凡的邛崃、大邑等原酒产业集中区变得萧条冷清。

      重生:四川白酒第三极

      由骨子里的美酒“基因”所注定,四川原酒不会就此沉沦,随着社会经济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发展,白酒行业连续多年保持稳定而快速的增长,顺应这一行业趋势,四川原酒重新站起,迎来了蜕变后的新生。

      然而,复苏之路并非坦途,四川原酒在寻求重生的过程中历经颇多尝试与探索,在原酒销量普遍下降的那段日子里,“瓶散并举,以瓶为重”的政策被广泛提出并采纳,大多数原酒企业正是从那时开始了瓶装酒品牌化进程。但是几年过后,由于市场开发乏力等综合原因,大多数“瓶装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销声匿迹。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川内很多原酒企业开始理性地思考原酒企业的发展之路,由过去的浮躁变得冷静,由盲目变得理性。

      于是,四川原酒重生后的形象被一点点描画出来,经营理念创新了:立足酿酒生态资源,提升综合质量水平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定位创新了:为客户企业提供细致的个性化服务,酿造具有突出川酒风格,同时又充分迎合区域目标市场口感习惯的差异化产品;发展思路创新了:原酒企业之间、原酒企业与省外客户之间,缔结强强联合的新型合作关系,强化原酒生产作为白酒产业链上游的重要地位。

      尤为可喜的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在2010年适时提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川酒千亿产业”的目标规划,而原酒产业被放在了“四川白酒第三极”这样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重要位置上,对之进行规范管理和科学引导,并实施了原酒质押贷款等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配套扶持政策。四川原酒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反思:五大问题束缚发展

      自四川省提出“打造白酒金三角,建设川酒千亿产业”以来,川酒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黄金期。在“六朵金花”为主力的名酒企业带动下,大批地方名酒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原酒企业在历经多年的市场洗礼后,通过规模化、规范化、集群化发展再度“爆发”,川酒三大主力板块互生互荣。然而,四川原酒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

      首先,省内企业纷纷扩建,外省企业连续入川建厂,另起炉灶修建自己的生产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当地经济带的发展,但又与当地原有的产能资源形成一对矛盾,当前的原酒基地建设热潮能否与将来的市场需求相匹配?是否能真正体现原酒资源的整合?

      其次,酿酒原材料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在四川省现有原酒产能和质量水平基本上可以满足行业需求的前提下,原酒基地的扩大建设持续升温,导致粮食、水、电、土地等资源方面的负担都随之增加,省内一些原酒企业窖池的闲置,是否会成为今后发展中的负担?

      第三,原酒生产除了必需的生态环境外,还需要足够的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配备能否与原酒产能的扩大相匹配?特别是对于外省赴川建厂的企业,其核心技术团队将如何对待异地生产问题?

      第四,原酒发展与酿酒生态环境的和谐问题,基地建设固然扩大了原酒产能规模,但也势必带来酿酒生态资源保护的压力,如何将生态资源的短期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利用相结合,事关四川原酒乃至中国白酒的生存发展大计。

      最后,四川原酒的优势和价值早已在行业内达成共识,但广大消费者对此却仍存在较大的认知误区,时常将之与“劣质产品”联系到一起,对白酒行业的现代分工细化的进步行为缺乏理解,原酒企业乃至整个白酒行业对此该如何应对?是继续保持“心照不宣的沉默”?还是积极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白酒的工艺与文化?在具体过程中又该如何实施?

      综上所述的一些问题,是当前客观存在于原酒行业中的,并有可能对四川原酒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就此,《华夏酒报》记者走进四川,广泛采访了行业协会及服务机构、技术专家、生产企业,力图从酒业大分工的角度,解析四川原酒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寻找这诸多问号的答案所在。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相关新闻